2014年2月4日 星期二

《從伊豆到北京有多遠》
    作者:加藤嘉一       
   出版社:印刻
出版日期:2012/04/27


 《菊花與劍》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作者:露絲.潘乃德 Ruth Benedict 
譯者:陸徵
   出版社:遠足文化
出版日期:2012/05/16
  Next Book Club Meeting :
22nd Feburay 2014  
9:30 am
    Club de Recreio 



《從伊豆到北京有多遠》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3040
內容簡介

他是中國時代騎士∕新青年偶像,他是日本八○後青年,他是加藤嘉一。

我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這樣而不是那樣,其中有深深的中國經歷在起作用。

獻給父親的送別書,寫給自己的回憶錄,所有知識青年們的奮起備忘誌。

一個目前仍生活在中國的日本八○後青年,以自傳體之筆依著時序娓娓說著成長經過,半工半讀的求學生涯,因避債必須與黑道談判甚至數度搬家的日子,可見筆者堅毅而樂觀的性格養成,告別運動員的精進之路,非循規蹈矩享受日本的大學生涯,加藤嘉一為何選擇北京大學,他又是如何融入中國,成為深具影響力的媒體人。

本書從筆者的降生談起,分為「逆風而走—我的自傳」與「發現中國發現日本」兩部分,依次描寫了幼年到現在的全部生活,留華五年的北大時光與日本青年邁入中國社會,關於「媒體生態」、「中日情節」以及「北京奧運的私人側寫」等諸多觀點。

作者簡介 加藤嘉一

1984年生於日本伊豆。英國《金融時報》中文網、香港《亞洲週刊》、《廣州日報》、《The Nikkei Asian Review》專欄作家。2003SARS高峰時赴中國,2010年獲得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碩士學位。目前擔任上海復旦大學新聞學院講座學者、北京大學朝鮮半島研究中心研究員,日本慶應義塾大學SFC研究所訪問研究員,察哈爾學會研究員。著有《以誰為師:一個日本80後對中日關係的觀察與思考》、《中國,我誤解你了嗎?》、《中國的邏輯》、《日本的邏輯》、《愛國賊》等。

  作者官方網站katoyoshikazu.com/news/

《菊花與劍》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544967
內容簡介
以文化人類學的觀點,揭開大和民族的神秘面紗。
  日本是個極其矛盾的民族,柔美的花與剛烈的刀可以同時被人尊為至美而剛柔相濟。……美國著名社會學家潘乃德所著的《菊花與劍》,在對日本文化深感好奇的西方人中影響力最為深厚。她著力闡述日本傳統文化之二元性,她也領悟到了這種矛盾性。
-三島由紀夫
  美國學者露絲.潘乃德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接近尾聲時受美國政府委託,為解決盟軍是否應該佔領日本以及美國應該如何管理日本的問題,運用文化人類學的方法,對日本民族進行系統性的分析。

  作者透過當時日本發佈的宣傳電影、集中營中的日裔美國人和戰俘的訪談紀錄以及日本人的文學作品中收集資料,重新建構出日本文化以及對日本戰後重 建的期許。其細膩的描述擺脫了學術上的論戰,也因此掀起了讀者們的好奇心與之後美國的日本研究風潮,改變戰前對日本一無所知的情形。

  日本人的矛盾性格,就如同美麗的菊花與銳利的刀劍,如此極端,又如此神奇。

  本書用「菊花」與「劍」來揭示日本人的矛盾性格。「菊花」是日本皇室家徽,「劍」是武士道文化象徵,也象徵日本人的本質,以及日本文化的雙重性 (如愛美而黷武、尚禮而好鬥、喜新而頑固、服從而不馴、自大又有禮等)。由此入手,進而分析日本社會的等級制及有關習俗,並指出日本幼兒教養和成人教養的 不連續性是形成雙重性格的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對於天皇、倫理、情義(與恩惠不同)、社區、宗教、習俗等文化現象,也有精闢的觀察及看法。文本從日本人生活方式和典型事件開始,在 生動的敘述中進行有力論析,語言富有智慧和幽默感。讀之既啟人深思,又引人入勝,可直接、準確地把握日本人的「根性」,是了解日本民族的經典讀本。


作者簡介 露絲.潘乃德(1887-1948
  美國人類學家,20世紀初少數的女性學者,提出最早的文化形貌論(Cultural Configuration),認為文化如同個人,具有不同的類型與特徵。其著作中提出的問題與關懷,至今仍受到人類學、歷史學等學科的重視與關注。


譯者簡介  陸徵

  復旦大學外文系畢業,後前往美國深造,獲得密西根大學資訊碩士學位。現任職舊金山大學圖書館,從事圖書館數位化工作。
    

7 則留言:

  1. Snail
    [伊北]讀書筆記 :
    * 日本人的潛規則,互不干涉,也適用於家庭 。

    * 日本社會有個很怪的惡習,排斥異類,通過排斥另類來維護秩序,社會因此顯得相當平均平衡 。(作者性格突出,一直被排斥,受不了,要往外闖。)

    * P42至P46,中囯孩子的失學。

    * P82至83,日本的團隊精神與中囯的個人主義和實用主義。

    回覆刪除
  2. Snail
    * 加藤嘉一覺得在日本被排斥,他仍是幸運的,在中國,異類不只受排斥,還被政府打壓,打殺 !

    * 加菔嘉一和村上春樹看似是兩個極端,一個勤懇一個hea,但有共通點,是認真,目標訂了就去得很盡 !村上的hea是很認真慢活充滿觀察和思考的hea !

    回覆刪除
  3. Irene :
    Blue heard its good!
    不一定文學
    周華山九十年代那些作品(主要為訪談錄)也很值一讀

    Judy :
    最為人知的當然是E M Foster 的 Maurice 和白先勇的孽子啦
    Oh Maurice!
    Did u watch the film? Quite good

    Irene :
    Never read pei. Wanna try too

    Judy :
    Yes, good movie. I read the book, too. Good read!
    Radcliffe Hall's is a lesbian fiction.

    Michael :
    Snail & Irene, when you talk about , do you refer to Derek Jarmans' Blue 1993?

    Judy :
    最近上的一套是法語片Blue is the Warmest Colour 港譯接近無限溫暖的藍, 內地譯阿黛爾的生活,是一部得奬lesbian movie.

    Michaei :
    一星期前看了早場,许多公公婆婆看得津津有味。

    Irene :
    咁正,好似4小時咁長架喎

    Michael :
    三粒钟。不单止女同志,也是少女成长的故事。

    Irene :
    好想睇,早場還可能可以
    蘋果影評昨日介紹其中一鏡頭,兩女主角 close up些微表情的内心戲

    Judy :
    今晚在網上看了。片長3小時。好看,三月如果是書會的同志月的話,此片也值得作觀後討論。

    Irene :
    Judy, where did u watch it? Which website?
    其實同志小說電影好難寫拍得好。我睇唔多,比較喜歡只有斷背山

    Judy :
    www.qiredy.com/videos/57218vod-play-I'd-57218-sid-0-pus-0.html
    可以看到的,要先安裝提供的快播driver.
    連接之後也要耐心,因為緩冲的時間很長。

    Michael :
    应在戲院看。不过 lFC $110. 對。同志片很難拍得好。年前港產片“無壘城” ,是男同志片,拍得不錯

    Judy :
    劉嘉玲、楊采尼合拍的「自梳」是女同志電影,也值得一看。
    在酒店後街有..藍色...一書,会買一本.你有兴趣吗?

    Connie :
    我都看了藍。下次了書會分享真好。也看了春意暫遲,拍得很好,很真實,值得看。
    清須會議也是好片。值得花二個多小時去看。

    回覆刪除
  4. 講講「粗口」

    我早排對日本粗口發生興趣,因為看過的日本電影小說,當中的日本人好像不會講粗口似的,於是有次我請教一位在日本工作多年的校友,問他日本人講粗口嗎 ? 他說講的,日本人有罵人和侮辱人的說話,我再問,那些說話有涉及「親切問候」和「器官」的嗎 ? 他想了想便說,那倒沒有,但為何沒有,他也說不清 ! 有熟悉日本文化的朋友可以解釋這奇怪現象嗎 ?

    其實觸發我這個日本聯想,是海明威一本關於西班牙內戰的小說「戰地鐘聲」,很精彩,而裡面有不少粗口,小說中甚至說沒有那個地方的粗口有西班牙那麼厲害的了,不單男的「問候」人家的母親(西班牙語Me cago en tu padre),女的也「問候」人家的父親(Me cago en tu padre),真的很直接,也男女平等得很 ! 小說也提到西班牙是個篤信天主教的國家,所以說了粗口的人就要定期入教堂懺悔,當然走出教堂還是要說的。

    聽聞有研究說,日本文化是所謂「恥感文化」,西方文化是「罪感文化」,不知道這兩國的粗口文化是否可當成是上述兩種文化差異的例子呢。

    那個地方的粗口最厲害,我沒有研究,但我覺得我們香港人的粗口也非常厲害,在此華洋雜處之地,常能中英夾集,變化無窮。例如多年前的罵人什麼「澳門風扇」或「澳門朋友」,就是取翻譯諧音格,要懂點英文才能有此創作,也曾在舞台劇中聽過草根角色將sorry說成「sor」「x」「ly」,x的發音與那個最大的阿拉伯數目字相近,很有創意。

    其實香港粗口之厲害不單在講,也在於文字的表達,尤其進入電腦時代,中英文加數字,任君選擇,非常方便,例如以 On代戇,加上那個最大的阿拉伯數目字,在鍵盤上按三按,用來罵人便可收秒殺的速效,讀出來還帶懶音,實在非常本土。

    寫這段文字純屬無聊觀察,只為自娛,並與對粗口有興趣的人士分享,絕無鼓勵講粗口之意,至於是否因近日目睹香港太多怪現象,在潛意識中充滿了想罵人的欲望呢,那也無法辨識了 !

    回覆刪除
  5. 早前我在fb講日本人的粗口文化,為何日本人罵人「不會問候人全家、或涉及器官」,有網友K回應。

    K : 「許sir, 你這話題很有趣。問過我老公(日本人)、他說只有小孩子會說一些取笑人家的母親、但成人不會說這些話。日本人只會罵人笨蛋、儍瓜。他也不明為什麼日本人不會問候人全家、或器官。依我的認識、佢哋的文化是說話要是轉彎抹角、說否定的說話、也要是婉婉轉轉、不可輕易出口傷人。雖然佢哋四仔出色、但把器官的說話掛在口邊、是大恥吧。」

    我再問,不知日本人對其他國家的粗口有何反應/想法 !小說電影又如何翻譯粗口?

    K : 「我問咗老公、佢話唔理解、所以沒有特別感覺。我在這裡看港產片、粗口的對白、通常翻譯成儍瓜(日文:馬鹿,音BAKA)不理粗口有多長。因此日本人未必能感受港產片的妙處及笑點。」

    回覆刪除